如何科学配镜、戴镜?孩子什么时候建议配镜,什么时候必须戴镜,具体应该如何配镜,应该常戴还是只在室内佩戴?网络上,医生间说法不一,很多家长对这些问题存在困惑。
也有人说,不能戴镜,一旦戴镜会越戴越深。其实,以上两种说法都不对,眼睛近视之后,眼球的形态发生了改变,从球形变为了前后径长的椭球形,看近看远都会产生周边的成像滞后,这才是近视加速发展的原因。而对普通眼镜来说,戴或者不戴,都无法改变周边的成像滞后,也就是说,戴镜或者不戴镜,近视度都会增长,都不能作为近视防控的有效手段。
2020 年的一篇研究足矫、欠矫与近视发展关系的Meta分析的文章 [1],
家长应该了解,合理配镜是孩子近视防控的重要环节,但这里的合理配镜,并不是指的普通单光眼镜,因为它是不具备近视防控功效的,带有离焦功能的光学矫正手段才能帮助孩子降低近视增长的速度。离焦也是4L近视综合防控中的第3个L,对于尚未近视,远视储备不足的孩子,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延缓眼轴的增长,保留远视储备。
未近视时眼球是近似球体,近视发生后,前后径的增长速度大于水平径和垂直径,所以会呈现锥形椭球体状态,普通眼镜成像还是近似于球面,所以周边会成像在视网膜后面,咱们以前讲过,成像滞后是近视发展的原因,所以说普通单光镜不具备近视防控功效。
多区正向光学离焦近视防控镜(DIMS),简称功能镜,防控评分35~40分,这种眼镜中央有个区域是正常透镜,周边存在多个微小的正镜。可以制造周边的成像超前,从而达到近视防控的功效。这种眼镜发展很快,有众多品牌可供选择,例如小乐园、星趣控、新乐学还有众多的国产周边离焦镜。
(防控评分值指是对眼轴增速的压制作用,40分指的减少40%的眼轴增速,如果不防控时每年增长0.5mm,防控后变为0.3mm,即为40分。)
角膜塑形镜又名OK镜,防控评分50~55分,原理类似于周边近视离焦镜,通过夜间的佩戴,在角膜上塑型出来一个离焦环,可以维持一天的时间,然后晚上继续佩戴,周而复始。8岁以上的孩子近视,临床上会首选OK镜,可以帮助孩子白天摘镜,防控与矫正2合1。
白天佩戴,防控评分40~50分,因为是日抛型,相比于角膜塑形镜护理简单的多,下图显示离焦软镜周边成像效果。
RGP可以理解为白天佩戴的角膜塑形镜,防控评分40~50分,也需要精心护理。适用于高度近视和大散光的孩子,尤其是近视性弱视的幼龄儿童,RGP是首选。
在符合配戴条件的情况下,首先推荐角膜塑形镜,不能配戴的可以选择离焦软镜,如果孩子对这两种接触类的眼镜都比较抗拒,可以选择功能性框架镜,这三种都属于离焦法。排最后的是普通眼镜。
0.6裸眼视力≤0.8,为了获取周边离焦镜的防控加分,可以积极配镜
≤125度近视,可以只在上课等需要精细视力时戴镜,看近、户外活动可以不戴镜。如果给孩子佩戴的是功能性框架镜,则可以室内看远、看近,看黑板、写作业时都戴镜,只在户外体育活动不方便时,可以摘镜;
户外活动阳光充足时,眼睛的瞳孔很小,小孔效应可以代偿低度近视,孩子视物通常没问题。瞳孔小的时候,周边离焦产生的作用比较弱,效能低,体育活动不方便戴镜时,是可以摘镜的。离焦镜的累积作用=效率*时间,戴上就会所受益,只是不同场景下效率不同。有说法认为必须戴够阈值(例如12小时)否则就没有作用,是不合理的。
离焦法是近视综合防控三驾马车的第二驾,如果并没有使用综合防控,仅仅采用离焦一种手段,往往会更强调佩戴时间。
150度~250度近视,离焦镜:建议常戴;普通眼镜:如果有内隐斜,高AC/A等情况,可在视远时戴镜,视近不用戴;如果有外隐斜,需要常戴镜,避免外隐斜发展;
好了,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,关于眼镜该怎么配,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?欢迎给我留言咨询。
在线留言